中医脉诊是传统医学的核心诊断手段之一,其通过分析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特征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然而,传统脉诊依赖医师主观经验,存在标准化不足、可重复性差的问题。随着现代传感技术发展,脉象压力传感器(如压电式、光学式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脉象客观化研究,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国际标准ISO 19614:2017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Pulse graph force transducer,已于2017年5月发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先后开展了脉诊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国内近年来已研制出许多种性能各异的脉诊仪。各种脉诊仪区别最大的就是传感器。传感器可分为机械式、压电式、光电容积式等多种,其中以压电式较为成熟和实用,它的传导方式又有固体、气压、液压传导等,并且采用了压电晶体、半导体应变片、高分子压电薄膜和液态可变电阻等压电材料。韩国的脉诊分析系统是利用一个压力传感器装置,该装置伸出的测量臂可以三维运动,可以分别测量寸关尺三部脉象信息,同时这个装置还可以180度方向旋转,用于左右手的检测。通过对寸关尺脉象信息的分析,用脏腑对应及三焦对应的方法,分析人体的基本状态。90年代初,日本有一批学者分别对脉象仪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有:藤田六郎研制出光电管容积脉诊仪,该仪器不接触诊脉部位就能测出最大脉波;田口贤辉曾研制“压力、脉搏测定装置”;代田文彦设计了“局部加压型检脉装置”;Sony公司生产出脉波记录仪;冈田腾用陶瓷型压力传感器,研制出浮、中、沉脉象等级的传感器相关元件并用此传感器描述了脉象对应的脉搏图形等。近几年来,日本诊疗仪器研究未有新的连续性报道,日本在脉诊仪领域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缓慢,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深度与中国、韩国比较还相差一定距离。自2002年WHO发布《传统医学战略》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显著提升。2019年,WHO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为中医药标准化奠定基础。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专门负责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覆盖中药材、设备、诊疗技术等,其中我国主导了其中70%以上的标准项目。
中医脉象仪是传统切脉理论和现代传感技术的结合,将传统“手感脉象”转化为客观数据,弥补人为主观经验差异,推动中医诊疗从经验传承迈向科学循证。基于此,脉象仪压力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对于中医脉象仪就显得尤其重要。其灵敏度、精度、动态响应范围及稳定性直接决定了脉象特征的客观化提取能力,这些性能指标的综合优化是突破传统脉诊经验依赖、实现脉象要素客观量化的技术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