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 |
|
标准草案 |
标准草案.pdf
|
|
项目建议书 |
项目建议书.pdf
|
|
基础信息 |
|
标准性质 |
推荐性行业标准 |
|
标准类别 |
产品标准 |
制修订 |
制定 |
|
项目承担单位 |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北京市医用生物防护装备检验研究中心) |
|
起草单位 |
|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北京市医用生物防护装备检验研究中心) |
|
标准实施可行性评估 |
|
标准制定过程中计划邀请相关产品企业共同讨论,设定合理指标,标准发布后,将及时进行宣贯,标准实施后,企业可根据本标准编制产品技术要求,不会给相关产品注册带来问题。
|
|
目的意义 |
|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检测枸橼酸钠抗凝人血浆中的蛋白C的活性,该检测法预期用于辅助诊断遗传性和获得性蛋白C缺乏。
蛋白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酶,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凝血酶与内皮细胞上的血栓调节蛋白结合后,可激活蛋白C。活化的蛋白C是抗凝的主要成分,使凝血因子Va和VIIIa失活。蛋白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特征,易患血栓性疾病,I型蛋白C缺乏症患者的血浆蛋白C浓度降低约50 %,而II型蛋白C缺乏症的特征是蛋白C水平正常,但功能活性降低。蛋白C作为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和肝病期间其浓度会降低,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期间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是抗凝剂诱导的皮肤坏死,是由获得性蛋白C缺乏症引起的。
检测原理为:1.发色底物法,样本中的蛋白C被从铜斑蛇毒液中分离出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激活,活化的蛋白C能够裂解显色底物pGlu-Pro-Arg-pNA-HCl,在408 nm下测量所形成的对硝基苯胺,其浓度与样本中的蛋白C活性成正比。2.凝固法,蛋白C被丝氨酸蛋白酶激活,抑制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VIII的活性,从而延长系统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从而推导出蛋白C活性浓度。
本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该产品,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作出更全面系统的评价;有利于指导生产企业对该产品的注册申报工作,助推国家对该产品的市场监督工作,统一行业内此产品的技术参数,促进该项目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
|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
|
本文件规定了蛋白C活性测定试剂盒的要求、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和贮存,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使用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对人体血浆中的蛋白C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的试剂盒。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外观、净含量、准确度、检出限、线性、重复性、溯源性、稳定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