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后,体内仍有肿瘤细胞残留的状态,是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传统影像学或实验学方法无法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可以发现的分子异常,可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MRD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如下:1. 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提前预警肿瘤复发风险。MRD阳性结果意味着癌症治疗后仍可检测到残留病灶,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预后较差,阴性结果表示癌症治疗后未检测到残留,患者复发风险较低,预后较好。另外,影像学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而基于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的MRD检测可提前影像学数月预测复发,提早预警不良预后及转移的可能,提供临床决策窗口期。 2. 辅助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围术期检测MRD有助于精细化制定治疗策略,MRD帮助识别标准治疗疗效较差的人群,从而提示附加治疗,也能够筛选根治性治疗后潜在治愈的人群,从而减少辅助治疗和相关的副反应。ctDNA-MRD监测可以帮助临床评估治疗反应,辅助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基于循环肿瘤DNA高通量测序的MRD检测产品国内多家厂商处于产品开发和临床验证的进程中,国内尚无NMPA获批的MRD检测产品,相关技术或产品开发暂无可参考的标准。鉴于MRD检测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中的重要性,为促进先进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亟需对基于杂交捕获测序的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技术建立标准,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来指导产品的研发,评估产品性能能否满足临床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