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胎儿非整倍体和拷贝变异的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eripheral blood fetal aneuploidy and copy variation
  行业标准计划《外周血胎儿非整倍体和拷贝变异的技术规范》由SMD/TU 007(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要起草单位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征求意见稿
标准草案 标准草案.pdf   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pdf  

基础信息
标准性质 推荐性行业标准 标准类别 方法标准
制修订 制定 项目承担单位

起草单位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标准实施可行性评估

目的意义
染色体病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据估计新生儿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1/150-1/120。产前诊断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其中高发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帕陶氏综合征),以及性染色体三体型及X单体型,占全部染色体病的80%-90%。目前已发现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已逾300种,发病率在1/200,000-1/4,000,综合发病率近1/600。染色体病属于严重出生缺陷,即致死或严重致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染色体病患儿的出生给家庭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产前及时发现并确诊是降低染色体异常出生缺陷的有效途径。 目前,染色体异常疾病的产前防控,是对所有孕妇进行超声和产前筛查,对高危孕妇进行有创取样(羊水穿刺及脐血穿刺)确诊。超声检查高度依赖于检测设备分辨率和医生个人经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产前筛查主要为血清学筛查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截止2022年底,国内血清学筛查覆盖度已超过85%,其在染色体层面针对的是T21、T18的检测,检出率仅为71-83%(包括二联、三联、四联筛查),漏检率高;血清学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有创诊断,其中仅有约3.4%为唐氏儿,而有创检测本身会带来0.5%-1%的流产风险。基于孕妇外周血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为常见染色体异常疾病的检测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T21/T18/T13的综合检出率为98%,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约85%为相应非整倍体胎儿;相较于血清学筛查,提升真阳性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前诊断数量。然而,T21、T18、T13三种染色体异常仅占出生缺陷的4-5%,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也是造成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 2021年7月,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发表的《孕妇外周血浆胎儿游离DNA高通量测序筛查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技术标准共识》对NIPT筛查的目标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和全流程临床规范应用细节达成技术共识。共识明确NIPT筛查的目标疾病包括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和10种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疾病(22q11.2微缺失综合征、PWS/Angelman综合征(1型)、Smith-Magenis综合征、Wolf-Hirschhorn综合征、Cri du Chat综合征(5p缺失综合征)、1p36缺失综合征、9p缺失综合征、18p缺失综合征、18q缺失综合征(末端微缺失)、Jacobsen综合征(11q缺失综合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对全基因组进行检测,且具有准确性高,通量大、灵敏度高和成本低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线。基于孕妇血浆中发现的胎儿游离DNA,结合高通量基因测序可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检测 本提案聚焦外周血血浆低深度全基因组检测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提案适用于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在体外定性检测孕周为12+0周及以上的孕妇外周血血浆中胎儿游离脱氧核糖核酸(DNA),通过分析样本中的胎儿游离DNA,对胎儿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以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进行产前筛查。 主要技术内容:母体外周血中存在大量游离DNA,其中包括约80%-95%母体游离DNA和约5%-20%胎儿游离DNA。采集孕周12+0及以上的孕妇外周血,从血浆中提取游离DNA,对游离DNA进行末端修复、连接特定序列接头、PCR扩增(或无)及测序,通过分析软件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