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抗菌药物折点研究技术规范 第2部分: 抗菌药物流行病学界值的制定方法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guidelines of Setting Breakpoints for Antimicrobial Agents -Part 2: Methods for setting 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s (ECOFF)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国家标准计划《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抗菌药物折点研究技术规范 第2部分: 抗菌药物流行病学界值的制定方法》由SAC/TC136(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征求意见稿
标准草案 标准草案.pdf   项目申报书 项目申报书.pdf  

基础信息
标准性质 推荐性国家标准 标准类别 方法
制修订 制定  
归口单位 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起草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目的意义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是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的重要参考,药物敏感性折点是报告药敏试验结果的重要依据。国内当前采用的抗微生物药物折点基本参照欧美标准,基于中国人群的国内标准几乎空白。临床实验室药敏检测板卡针对国外折点设计,并非针对中国人群,同时也不包括中国自主研制药物及部分中国常用药物。 为做好我国1.2.3.进一步做好我国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管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我们需要多机构共同完成药物折点制定工作,制定我国自己的“抗菌药物流行病学界值的制定方法”的标准以指导各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本标准的完成将有利于指导并规范药敏板卡的设计及生产,评价药敏产品性能、帮助新药物上市、评估现有药敏产品及方法的优劣、各地合理科学使用新上市药物和我自主研制药物,最终做好我国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管理。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范围: 本标准描述了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抑菌圈直径的流行病学界值制定方法,包括多中心选择原则、菌株挑选原则、实验方案设计、ECOFF设定、ECOFF的修订等。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医学实验室正确报告体外药敏结果,指导体外诊断制造商设计研发药敏产品、评价药敏产品性能。 技术内容: 1.制定ECOFF时,至少选定5家中心进行实验; 2.参与实验的各中心判读结果标准、药敏试验方法学等需统一标准; 3.正式实验开展之前,由中心实验室准备待测抗生素MIC的各类待测菌种各3株。制备成盲样标本,寄至各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和各中心分别对验证菌株做3次不同时间的检测(包括待测抗生素的MIC以及纸片法检测)。中心实验室统计分析各个菌株对各个药物的MIC均值,若3个结果中>=2个结果与均值差异在一个稀释倍数以内为可接受。检测结果偏离均值2个稀释倍或以上的菌株/药物组合的中心,应寻找偏离原因并再次检测; 4.一致性验证试验合格后,各实验室开始各自中心菌株的检测,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使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质控菌株跟随每批试验。 5.检测结束后,填写结果记录表。各中心将数据统一汇总至中心实验室进行分析,必要时对各中心抽取部分菌株进行复核; 6.MIC值的ECOFF制定采用目测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应用ECOFFinder程序计算出ECOFF值。抑菌圈直径的ECOFF采用目测法来制定。考虑到对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纸片法测定药物敏感性更为灵活方便,因此需完成药敏纸片与MIC相关性的建立工作。